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业务主管
官网使用指南 登录 注册 中文 English高级搜索

协会动态

特殊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研讨会与标准化检验检测专业委员会专家座谈会召开!

发布日期:2025-10-28

分享:

image.png


特殊食品产业正朝着精准化、标准化、高质量方向加速迈进,婴幼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细分领域对检验检测技术的专业性、精准度要求持续提升。10月25日上午,作为第十届中国特殊食品大会的重点会议之一,特殊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研讨会在西安成功举办,让不同检测技术更好地保障产品安全、支撑标准落地、推动营养精准适配。会议由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标准化检验检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卫民主持。


image.png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标准化检验检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卫民

image.png

原国务院参事、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葛志荣


原国务院参事、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葛志荣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他表示,当下我国特殊食品发展处于关键阶段,检验检测技术作为质量安全的关键支撑至关重要。虽其突破为产业注入新动能,但当前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新型风险对检测技术要求提高、检测方法标准更新滞后、全链条追溯体系待完善等。为破解难题,他提出三点建议:坚持技术创新与标准引领并重,突破“卡脖子”环节,以先进标准规范市场;构建全链条质量管理体系,以过硬质量赢得信任;强化开放协同与能力共建,提升产业竞争力。希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突破技术瓶颈,推动特殊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发展,助力特殊食品产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迈进。


image.png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标准化检验检测专业委员会首席科学家赵云峰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标准化检验检测专业委员会首席科学家赵云峰围绕“食品中典型污染物的应急检测”进行分享,他重点介绍LC-MS/MS、GC-MS、高分辨质谱等同位素稀释检测方法在污染物筛查、定量分析和溯源确证中的应用,强调方法标准化、质量控制、国际比对和参考物质研制的重要性。同时提出构建非靶筛查谱库、优化前处理技术、提升检测灵敏度与自动化水平,是提升应急检测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的关键。


image.png

原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授任一平


原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授任一平以“食品中维生素类物质检测技术进展”展开介绍,他表示随着标准体系日益完善,GB 5009/5413系列标准已全面覆盖脂溶性、水溶性及类维生素等16种物质,且与AOAC/ISO国际标准协同推进;其中关键技术不断创新,如在线SPE-二维液相色谱技术实现了维生素A、D、E及其异构体的全自动分析,LC-MS/MS同位素内标法重点解决特医食品中低限量2μg/100 g的检测难题。此外,简化前处理、手性分离等作为未来质检技术的研究方向,将为食品质量控制与营养标签提供有力支撑。


image.png

西华大学教授邵兵


西华大学教授邵兵就“基于同位素稀释技术的过敏原蛋白精准检测技术”主题展开分享,他表示,针对传统ELISA方法假阴性率高、PCR法不适用于加工食品检测,研究团队创新性地运用SILAC技术,成功表达并纯化出纯度超过98%的同位素标记全长过敏原蛋白。这一成果有效校正了酶解过程与基质效应,进而开发出针对虾原肌球蛋白和鸡蛋卵清蛋白的同位素稀释质谱(IDMS)检测方法,适用于复杂加工食品的检测。


image.png

杭州璞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赖世云


杭州璞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赖世云围绕“乳制品中重要功能蛋白的技术进展”展开介绍,LC-MS/MS技术在乳清蛋白、IgG以及A2奶检测方面展现出的高灵敏度与准确性,凸显了该技术在婴幼儿配方奶粉及功能性乳制品质量控制环节中的不可或缺性。他进一步指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靶向蛋白质组学凭借其独特优势,有望成为推动乳制品功能蛋白标准化检测迈向新高度,为乳制品行业的品质提升与技术创新提供新路径。


image.png

北京市食品检验研究院(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尹华涛


北京市食品检验研究院(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尹华涛围绕“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展开分享,基于2025年全国抽检数据,婴幼儿配方乳粉的风险贯穿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包装储运至消费食用的全链条。建议通过“首件检验+原料批批核查+留样比对+召回演练”等综合措施防控风险,紧跟标准更新,与权威数据比对,并建立舆情快速响应机制,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image.png

北京市食品检验研究院(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林立


北京市食品检验研究院(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林立围绕“聚焦糖(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低聚糖、多聚糖(菊粉等)前沿检测技术”话题进行介绍,她依据GB 5009.8-2023等标准,比较滴定、氨基柱-HPLC和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法,明确还原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聚葡萄糖等对乳糖/蔗糖测定的干扰机理,提出酶解-还原-IC-PAD定量低聚果糖、酶重量-液相色谱联合测定总膳食纤维等关键控制点,并提示取样量、酶活性、硼氢化钠现配等操作细节,为功能食品中糖类的精准标识提供了有力的方法学支持。


image.png

中国营养与保健食品协会婴幼儿配方食品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荫士安


中国营养与保健食品协会婴幼儿配方食品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荫士安围绕“人乳采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进行分享,他认为母乳成分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昼夜节律及前/后乳差异,设计研究时必须控制采样时间、方式、冻融次数和贮存条件。实验过程推荐电动泵采集中段乳或24小时全部乳汁,液氮速冻后-80 ℃保存,避免反复冻融;短期可4 ℃冷藏,长期需-80 ℃以最大限度保留脂肪、蛋白质、免疫因子和生物活性肽。由于不同容器(玻璃、塑料、聚乙烯袋)对脂肪、脂溶性维生素等吸附程度不同,应根据检测指标选择。


image.png

伊利集团检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刘丽君


伊利集团检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刘丽君围绕“乳及乳制品中母乳低聚糖检测技术研究”进行分享,她系统介绍HMOs的结构分类、六大功能及中美欧法规审批现状;重点比较了离子色谱 - 电化学检测、LC - MS/MS等五种主流检测方法,通过实验数据验证该方法在检出限(2–100 mg/100 g)、回收率(90–105%)和相对标准偏差(RSD<3%)方面的优异表现,充分证明其在婴幼儿配方奶粉等复杂基质中的适用性。


image.png

黑龙江立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心祥


黑龙江立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心祥围绕“被低估的检验检测技术的价值”展开分享,他表示,检验检测不仅是合规“体检”,更是贯穿研发、生产、储运的全周期质量雷达,能提前发现隐患、反向优化工艺,直接降低召回、损耗和索赔成本;在数据沉淀后,可成为企业改善、标准升级和差异化竞争的隐形资产;面对供应链波动,检测数据还能为保险、金融和监管提供可信依据,释放质量金融化红利。在未来,希望更多企业把检验检测从“费用中心”升级为“价值中心”,用数据驱动降本、增信、创牌。


image.png

达能亚太质量与食品安全技术专家、检测管理化学经理张慧


达能亚太质量与食品安全技术专家、检测管理化学经理张慧围绕“AI技术在检测领域的应用”展开介绍,她表示达能中国已全面运用AI技术推进检测智能化:例如微生物实验室通过深度学习识别多变菌落,替代人工读板,实现自动化计数,缩短检测时间;在感官检测方面,AI模型统一评判标准,消除人为差异,自动输出结果并持续迭代;在数据抓取环节,利用RPA+AI自动完成问卷星数据清洗与录入,日省工时15-55分钟,降低差错率。这也意味着AI全面赋能检测流程,助力质量提升与数字化转型。


image.png

AOAC中国分部主席梁成珠


AOAC中国分部主席梁成珠围绕“食品安全检验方法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协调性”展开分享,他指出我国在食品安全检验方法已成功纳入AOAC First Action,这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标准实现从“与国际接轨”到“引领国际标准”的跨越式发展。为进一步推动食品安全检验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应继续将成熟的国际标准引入我国国家标准体系,同时积极推动中国标准上升为国际规则,不断完善标准验证体系,以确保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国际互认性,为全球食品安全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image.png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团体标准——婴幼儿配方食品及乳制品中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的测定启动仪式


此次会议现场一同见证了“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团体标准——婴幼儿配方食品及乳制品中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的测定”启动仪式。从婴幼儿生理需求看,α-乳白蛋白是乳清蛋白中易消化吸收的核心成分,β-乳球蛋白是婴幼儿乳蛋白过敏的主要过敏原之一,两种成分的精准测定对婴幼儿群体尤为关键。通过推进相关团体标准的落地,将更好地助力乳制品行业从“合格产品”向“优质产品”转型,最终保障婴幼儿健康权益和行业高质量发展。


标准化检验检测专业委员会专家座谈会


image.png


10月25日下午,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标准化检验检测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专家座谈会召开。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执行副会长厉梁秋出席会议并致辞,专委会首席科学家赵云峰主持会议,专委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处工作人员以及来自全国30余家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和部分企业代表共计5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围绕特殊食品检测行业问题、保健食品功能评价检测操作问题及专委会下一步工作三大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会代表聚焦液态婴配与特医食品检测方法适用性、基质干扰、国标偏离界定、非法添加筛查等核心痛点,分享了实验室验证经验与技术突破方向,同时提出团标先行、建立快速技术反馈机制、推动检测数据共享等建议。


厉梁秋表示,协会将持续搭建交流平台,助力行业解决检测技术难题。赵云峰强调,后续专委会将梳理共性问题,通过团标立项、技术培训等方式推动成果转化,为特殊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专委会主任委员张卫民为会议作总结发言,强调标准化检验检测专委会将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网站发布信息为协会版权所有,所有转载请联系cnhfa@cnhfa.org.cn,转载请标明作者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