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业务主管English Version
《低碳饮食在减重中的研究进展》——张片红教授第一届体重管理学术精彩回顾(三)
发布日期:2021-06-17
   2021年5月8日-9日,第一届全国体重管理学术会议暨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体重管理专业委会成立大会在深圳顺利举办!大会由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指导,体重管理专委会主办,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北京力耘柯创医学研究院承办。
  
  大会邀请了20余位体重管理及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做了学术报告和专题演讲。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张片红教授针对《低碳饮食在减重中的研究进展》做了精彩分享。
图片1
  2012年至2015年期间,针对我国44万成年人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28.1%和5.2%;男性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29.6%和4.8%;女性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26.4%和5.6%;各省间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差异较大,其中北京的超重率最高(40.9%),广西的超重率最低(14.6%);天津的肥胖率最高(12.2%),海南肥胖率最低(1.3%);国家级和省级的肥胖预防与控制策略应成为我国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
  
  中国营养学会建立了体重管理规范化流程,针对超重/肥胖患者应进行病史调查、膳食状况评估、身体活动能力评估、健康风险评估,进一步进行分类管理。
 
图片2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ow carbohydrate diet,LCD)是指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比≤40%,脂肪供能比≥30%,蛋白质摄入量相对增加,限制或不限制总能量摄入,包括:Stillman饮食,Carbohydrate Addict饮食,Scarsdale饮食,Atkins New Diet Revolution,South Beach饮食,Paleolithic饮食,Zone饮食等。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了LCD在降低肥胖患者体重、腰围与臀围。通过不限制能量与低脂饮食限制能量的低碳饮食对无糖尿病的肥胖患者比较,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即没有证据表明哪种饮食模式更适合减重;针对超重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限制能量显示了更好的临床效果,且干预12个月后,体重、HbA1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并减少了与糖尿病有关的药物使用量。
 
图片3图片4
 
  此外,应特别注意的是,虽然较少的研究评估限制碳水化合物饮食对微量营养素的影响,由于LCD对食物的选择具有局限性,谷物、水果、蔬菜的摄入量减少,膳食纤维、钙、碘、镁、锌、铁的摄入量可能低于推荐摄入量;一项共纳入10项研究的系统评价显示,任何类型的LCD,其维生素A,E,硫胺素,叶酸,镁,钙,铁和碘的摄入量均减少,因此,定期监测血清微量营养素水平与血脂水平,必要时适当补充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
 
图片5  
 
  生酮饮食(ketogenic-diet,简称KD)是一个脂肪高比例、碳水化合物低比例,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合适的配方饮食。在进食过程中,葡萄糖通过促进葡萄糖转运载体进入脑部。在禁食过程中,脂肪酸为肌肉和其他组织提供能量,但它不能进入脑部。由脂肪酸产生的酮体和肝脏中的生酮氨基酸通过转运载体进入大脑为其提供另一种能量。“酮体”包含了3种成分:乙酰乙酸, β-羟丁酸, 丙酮。新生儿、幼童较成人更易产生和利用脑部酮体3-4倍。
  
  在充分考虑安全性的情况下,在临床营养师指导下可连续性或间歇性地使用生酮饮食进行短中期体重管理。然而,生酮饮食长期应用的安全性问题还未得到证实,执行期间,除监测血酮外,还应密切关注血脂水平、肝肾功能等的变化。
图片6图片7
  最后,张片红教授介绍了课题组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1.代餐对肥胖患者减重降脂作用研究
  
  针对肥胖患者,采用替餐营养棒,代餐后30天、60天与之前相比较,结果发现调查对象体重、腰围、臀围、以及血脂指标均有显著的下降。
 
图片8  
  2.生酮饮食减重
  
  2017年6月~8月营养科门诊的超重及肥胖42例患者,随机分为:生酮饮食、限能平衡饮食两组各21例。生酮饮食组:脂肪70%~75%,碳水化合物3%~5%,蛋白质18%~25%;限能平衡饮食组:脂肪20%~30%,碳水化合物40%~55%,蛋白质10%~20%。一个月饮食干预后,检测肝肾功能、血糖、胰岛素及血脂常规等。结果发现,两组患者BMI、脂肪量、甘油三酯水平指标,相比于饮食干预前,都有明显的降低。
 
图片9  
  3.《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规范》
  
  该标准规定了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规范流程及相关支持内容,适用于医院相关科室或其它体重管理机构开展体重管理服务工作。其中,规范流程应涉及:基本信息与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生活方式风险评估、评估与分期、体重管理方案、互动管理等。
图片10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网站发布信息为协会版权所有,所有转载请联系cnhfa@cnhfa.org.cn,转载请标明作者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