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业务主管English Version
喊得响、卖的少,特医食品的尴尬到底在哪?
发布日期:2020-06-22  来源:第一财经
       一直以来,特医食品被认为是国内奶粉企业的机会之一,尤其是高附加值和成长性,对于增长已经摸到天花板的奶粉企业来说,是个不错的出路。

       从2018年开始,外界对于特医食品市场前景整体看好,但2年过去了,国内特医食品的实际市场份额却比想象中少的多。

       根据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的统计,2019年,国内特医食品市场的总量约在30个亿元左右,还不如一家中等规模的奶粉企业一年的销售额。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指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虽然特医食品被认为是刚需产品,但市场渗透率却并不高。

       据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国有80万早产儿,约50%食用特医食品;全国约有150万过敏婴幼儿,大概40万人食用特医食品,还不到三分之一。

       而从市场总量上看,大部分特医食品的市场集中于0-12个月的婴幼儿部分,在30亿中约有25亿元左右,而在癌症、糖尿病等特医食品方面,只有很小的数字。

       为什么特医食品喊得响卖的少?

       有人把原因归结于审批过严。目前,国内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实行严格的注册审批管理,但这并不是阻碍特医增长的一个因素。

       截至2020年5月底,已经有51款产品获批准入,而且在跨境购渠道中,购买特医产品也并不是件难事。

       而在笔者多方了解后发现,问题关键则在特医产品的最后一个销售环节。

       根据规定,消费者不应盲目使用特医产品,而应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科学使用,因此大多数情况,医院本应是消费者了解和获取特医产品的主要渠道。

       但问题来了,特医食品由于不是药品,因此并不在医院的诊疗目录之内,也就意味着医生不能通过开处方的方式,而只能通过推荐的方式来推荐特医产品。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主治医生推荐家长到医院的三产或小卖部,购买一款价格并不算低,且没听说过的特医产品,相信很多医生还是有所顾虑的。

       而站在患者的角度,由于国内特医产品宣传受到严格的管控,因此一般消费者很少会了解特医产品,而在被推荐时,也会担心被医生“套路”。

       更重要的是,没有稳定、明确的指引,也导致了特医产品市场出现了擦边球等乱象。
 

       在业内看来,国内在特医食品的监管、审批上已经非常完善,但如果最终的销售环节不打通,特医市场的增长就要面对很大的阻力。

       在国内,特医产品的价格,也是阻碍其普及的一个原因。

       有消费者表示,自己的孩子由于牛奶蛋白过敏,只能吃一款水解蛋白的特配粉,400克一罐,价格为300多元,每个星期一罐,一年下来也是一笔巨大的花销。

       但特医食品贵在哪里?

       在对多家生产特医的企业进行了解后,笔者发现,特医食品的贵也有其必然性。

       一方面在研发上,一款特医产品从立项到研发、到生产、到临床试验,到送审并通过,全过程需要4-5年,而如果碰上患者较少的罕见病产品,临床试验的时间就要数年之久,而单一个临床的成本,大概一款产品就需要1000多万元。

       况且很多特医产品,由于国内没有相关的参考标准,研发大多靠企业自己参照国外的标准来完成,也增加了研发难度。

       另一方面,特医产品贵在无法规模化上,由于特医食品在目前市场还很小众,但工艺和生产要求却很高。

       有国内特医奶粉生产企业负责人介绍,部分特医产品所对应的患者人群很小,一次生产个2到3万罐就足够大半年的销售,但企业并不能因为少而不生产,而特医食品的生产要求极其严格,因此生产这2-3万罐也需要全面清洗一次工厂设备管道,需要2-3天时间,因此摊薄下来成本很高。

       整体而言,虽然目前行业还存在种种问题,但对于奶粉企业,特医依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业内预测,随着消费者对特医产品认知的逐步提升,作为刚需产品,未来5年,国内特医的市场空间有望突破200亿元。

       更重要的是这个市场的长远前景。

       从人口趋势上看,80后和00后的人口差距是1个亿,也就意味着人口减少总趋势不会改变,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市场天花板就会越来越矮。目前市场上前十名的头部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很高且稳定,如果没有突发状况,也很难发生大的改变。
 

       相比之下,国内社会老龄化趋势明显,成人特医产品的增长空间巨大,而通过长期的母婴消费,奶粉企业也更容易得到家庭消费者的认可。